原名永豐艦的中山艦,是1910年10月載洵和薩鎮冰赴日考察,向日本船廠訂購的。1912年下水試航,1913年完工返國,被編入北洋政府海軍。曾參加「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武漢抗戰」等重大歷史事件,1925年3月12日 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4月16日,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紀念 孫中山先生,將「永豐艦」改為「中山艦」。1938年10月在武漢保衛戰中,被日軍飛機炸沉于湖北武漢金口水域。
1894年7月23日,甲午海戰豐島海戰日軍在朝鮮半島豐島海域攔截並擊沈中國向英國租借的運兵商船高升號。八百餘名中國官兵和五十餘名高升號船員全部殉難。1894年8月1 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9 月17日,日本艦隊偷襲停泊在鴨綠江口的中國艦隊,掀開了中日雙方海軍主力艦隊大決戰的序幕。北洋艦隊致遠號在遭受日軍重創後,在管帶鄧世昌的指揮下奮不顧身衝向敵艦,結果被魚雷擊中,艦上250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由於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戰略決策和戰技指揮上的失敗,最後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1895年4月中日兩國簽定了《馬關條約》,就這個條約的簽定,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抗;1895年5月,康有為聯合在京會試舉人1300餘人上書「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的三項主張。1898年6月,光緒皇帝頒發「明定國是」詔書,宣布推行新政,隨後發布了包括「添設海軍,籌造兵輪」在內的十道改革令。在戊戌變法的推動下,甲午海戰後被革職的海軍將領重新受到啟用。靖遠艦管帶葉祖被授北洋水師統領,總理北洋海軍,主持中國海軍的重建工作。
1905年~1911年間江南船塢所建造的船艦有:
遼瑞號巡邏艇(1907年~1913年下水)、安海號巡邏艇(1907年~1913年下水)、安豐號等七艘巡邏艇(1907年~1913年下水)、甘泉號炮艦(1908年下水)、聯鯨號炮艦(1910年~1911年下水)、澄海號炮艦(1911年下水)、澄海號巡邏艇(1911年下水)、永績號炮艦(1911年~1913年下水)、永健號炮艦(1911年~1913年下水),是甲午海戰後停滯不前的中國造船工業出現新的生機。
1880年~1910年間清政府大力整頓國內造船工業的同時對國外購船艦有:
鯨波號炮艦1000噸(因船款糾葛未交船)、龍湍號特別驅逐艦2000噸(因船款糾葛未交船)、同安號700噸新式魚雷艇(民國初年來華)、建康號700噸新式魚雷艇(民國初年來華)、豫章號700噸新式魚雷艇(民國初年來華)、江鯤號400噸鋼甲平底炮艦(民國初年來華)、江犀號400噸鋼甲平底炮艦(民國初年來華)、肇和號2600噸巡洋艦(民國初年來華)、應瑞號2400噸巡洋艦(民國初年來華)、飛鴻號3000噸巡洋艦(因船款糾葛未交船)、永豐號980噸炮艦(民國初年來華)、永翔號980噸炮艦(民國初年來華)。
1902年以來,清政府在武昌和廣州等地興辦了一批海軍學堂。1910年12月,清政府成立海軍部,委派郡王銜貝勒載洵和海軍提督薩鎮冰為籌辦海軍大臣。1909年9月清政府命載洵和薩鎮冰赴德國考察參觀海軍裝備;1910年10月,載洵和薩鎮冰赴日本考察,向日本訂購了永豐號和永翔號兩艘姊妹炮艦。1911年10月正當永豐艦在日本建造時,中國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1912年北洋政府派李國圻、熊貞瀧赴日監造永豐艦,永豐艦全長205英呎,780噸,1350匹馬力,時速16海哩,配備火炮8門,於1912年下水試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