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的傳統美食中莫過于洛陽水席了,它歷史悠久,古今馳名,千年以來,長盛不衰。所謂「水席」,有二層含義。一是以湯水見長,二是吃一道換一道,一道道上,象流水一般,故名「水席」。起源于民間的洛陽水席,在唐代武則天時,將洛陽水席引進皇宮,加上山珍海味,制成宮廷宴席,又從宮廷傳回民間。
以酸辣味為主,清爽利口的洛陽水席,有24件組成,簡稱「三八席」。先上8個冷盤下酒菜,冷盤為4葷4素。繼上16個熱菜,熱菜用不同型號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個壓桌菜。其它12個菜,每3個味道相近的為一組,每組各有一道大菜領頭。又叫「帶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雲流水。
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熱;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感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遊客的普遍歡迎。
洛陽水席中最著名的頭道熱菜是洛陽燕菜,不但獨具風味而且還有很有意思的傳說和偉人故事。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裏,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蔔,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蘿蔔能做出什麼好菜,讓整天山珍海味都吃煩了的武則天感興趣,御廚師想來想去,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後,甚感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讚不絕口,賜名「燕菜」。後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小王說: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制作了洛陽燕菜,招待兩位總理。兩位總理一連要了兩道,食後同聲稱讚。因菜中雕有牡丹花,周總理風趣地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開出牡丹花,看來可稱「牡丹燕菜」了。從此,「洛陽燕菜」改稱「牡丹燕菜」譽滿中外。
這回咱們沒那麼高檔的吃全水席,吃的可是半水席,也算沾上個水席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