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幅畫基本上可分為三部份:最上從日月到天闕,是表示天上的境界;中部從華蓋式的屋頂以下,包括了準備宴飲的場面,是墓主肖像及其生活環境;再下便是想像中的地下景物。


 帛畫的上部中間那個人身紅色蛇尾的「神」,面容肅穆,披髮未冠。按《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竭。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此處畫的「人面蛇身而赤」的「神」,疑是燭龍的形象。


 右上角畫有九個太陽,一大八小,大的裡邊有金烏。見於記載的神話傳說中的金烏都是三足,而這金烏卻只有二足。可能「三足」之說不過是傳說中的一種。關於神話中的太陽有兩說:一說是有十日,被后羿射掉九日。《楚辭.天問》說:「羿焉彃日?烏焉解羽?」《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藝文類瞻》卷一引此句之下還有「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十日,其中九,烏皆死射,墮羽翼」等句。這一說最為流行。另一說是把十日分成兩組,如《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又《楚辭.遠遊》:「朝濯髮于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後漢書.仲長統傳》說:「沆瀣當餐,九陽代燭。」這一說並未涉及烏被射死,只是認為一個太陽白天出,九個太陽晚上出。《楚辭.招魂》說:「十日代出。」「代」即是更迭。這裡所畫的可能是那九日的景象。由此可見,「陰間」的九日也是輪流值夜;值夜後復興值日者交替,故成為「十日代出」。


 左上角一彎新月,月中有蟾蜍和玉兔,月牙外有一女子,坐在飛龍翅上,兩手攀住月牙,這當是《淮南子.覽冥訓》中所說嫦娥奔月的故事。但《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引張衡《震憲》:「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姮娥遂託身于月,是為蟾蜍。」而這裡卻是嫦娥與蟾蜍並存。《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只言及兔,是有所省略。


 這部份的最下邊對立著兩個橫座的柱子,形成一個門道,似為天闕。兩柱頭上各有一小豹,與畫面中部甬道兩旁的兩隻大豹相像,或與《楚辭.招魂》所說的「虎豹九關」有關。闕間兩人拱手相對,似是「守門神」。這裡即《楚辭.離騷》中所謂「帝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bchang07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